于浩洋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动网络普法与反诈宣传的创新实践?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传统宣传方式吸引力不足,他是如何让普法内容真正走进大众生活的呢?
在当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滋生了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传统的普法宣传模式,如发放传单、张贴海报等,往往因为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关注。于浩洋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普法与反诈宣传的新路径,力求让法律知识和反诈技巧以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触达用户。
精准定位受众,打造分众化内容矩阵
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群体,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若采用“一刀切”的宣传模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于浩洋团队首先对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画像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年轻人更喜欢短视频、动漫等活泼形式,而中老年群体可能更关注实用案例和权威解读。
- 针对青少年群体:他们活跃于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团队便制作了一系列以校园贷、网络刷单、游戏账号诈骗为主题的情景短剧和动漫科普视频。这些视频往往以真实案例为原型,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揭示诈骗分子的常用伎俩,让青少年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防骗知识。比如,有一期关于“冒充明星助理诈骗粉丝”的短视频,通过演员的生动演绎,清晰展示了骗子如何一步步诱导粉丝转账,评论区里很多年轻人表示“太真实了,差点就信了”。
- 面向中老年群体:他们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危人群,常见的诈骗类型有冒充公检法、保健品诈骗、中奖诈骗等。团队考虑到他们更习惯使用微信,便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上推出“反诈爷爷奶奶说”系列栏目,邀请社区里有威望的老人结合自身经历或听说的案例,用方言或朴实的语言讲述被骗的惨痛教训和防范方法,这种“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更容易让中老年群体产生共鸣和信任。
创新表达形式,让普法内容“活”起来
法律条文本身往往较为晦涩难懂,如何将其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是网络普法面临的一大挑战。于浩洋深知,只有打破传统普法的刻板印象,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 善用短视频和直播互动:短视频具有时长短、节奏快、信息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碎片化传播。团队将复杂的法律程序、难懂的法律术语,通过**“一分钟普法”“法律知识点滴”等系列短视频**进行解读,配合字幕、动画和实际场景演示,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核心内容。定期开展反诈直播,邀请公安民警、律师等专业人士走进直播间,在线解答网友疑问,实时互动,不仅增强了宣传的权威性,也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感。例如,在一次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直播中,律师现场演示了如何在手机APP中关闭不必要的权限,保护个人隐私,获得了大量点赞和收藏。
- 开发互动式普法产品:单纯的知识灌输效果有限,让用户主动参与进来,才能加深记忆。团队开发了H5反诈测试小游戏、普法知识问答小程序等,用户可以通过答题、闯关等形式学习法律知识和反诈技巧,答对题目还能获得虚拟徽章或小奖品,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学习兴趣。在一些节假日,还会推出“反诈表情包”“普法梗图”等,结合热点事件进行二次创作,借助社交平台的传播力,让普法内容以更轻松的姿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联动多方力量,构建协同宣传格局
推动网络普法与反诈宣传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个人或单个团队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浩洋积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宣传合力,从而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
- 与政法机关深度合作:积极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政法单位建立联系,获取第一手的案例素材和权威的法律解读。很多时候,这些单位会提供最新的诈骗手法通报,于浩洋团队便迅速将其转化为新媒体宣传内容,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会协助政法机关推广官方新媒体账号,形成矩阵效应。比如,某地警方破获了一起新型网络诈骗案,团队第一时间与警方沟通,制作了案情解析视频,并在多个平台发布,同步引导用户关注警方官方账号获取更多详情。
- 携手自媒体大V和行业协会:自媒体大V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较强的内容创作能力,行业协会则在特定领域具有影响力。于浩洋团队主动与一些在法律、科技、生活等领域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博主合作,邀请他们参与普法内容的创作或转发推广。同时,也与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等行业协会合作,针对行业内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和诈骗问题,共同策划专题宣传活动,提升整个行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例如,与某金融行业协会合作,开展了“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通过系列图文和短视频,讲解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的危害及识别方法。
强化数据驱动,持续优化宣传策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判断宣传内容是否有效触达目标受众,哪些形式更受欢迎,都需要通过数据来反馈和指导。于浩洋团队非常重视数据分析在宣传工作中的应用,以此不断优化内容方向和传播策略。
- 实时监测内容传播效果:通过新媒体平台自带的数据分析工具,如抖音的“创作者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数据”等,密切关注每一篇推文、每一条视频的阅读量、播放量、完播率、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等数据指标。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够清晰地了解用户对哪些类型的内容感兴趣,在什么时间段发布内容效果更好。比如,数据显示,周末晚上8点到10点是用户活跃度最高的时段,团队便会将重要的宣传内容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发布。
- 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内容方向:对于那些数据表现不佳的内容,团队会分析其原因,是选题不合适,还是形式不吸引人,或者是发布时间不当。而对于那些受欢迎的爆款内容,则会总结其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和创新。同时,积极关注用户在评论区的留言和私信,收集用户的需求和建议,例如,很多用户留言希望多讲解一些关于“网络借贷纠纷”的法律知识,团队便及时策划并推出了相关系列内容,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如今,网络普法与反诈宣传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场与诈骗分子在信息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上的较量。于浩洋通过上述一系列创新实践,有效地提升了普法与反诈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据不完全统计,其团队制作的反诈短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过5亿次,相关普法文章阅读量超千万,成功帮助众多网友识别并避免了诈骗陷阱。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普法与反诈宣传工作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唯有不断创新,贴近群众,才能真正筑牢防范网络违法犯罪的“思想防线”。
2025-07-28 08:10:34
赞 150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