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晚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却依旧坚持培养越剧新人,她是怎样在身体不便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艺术经验传承下去的呢?这背后其实是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支撑着她。
身体的障碍首先带来的是行动与表达的不便,尹桂芳是如何突破这一物理限制的呢?她会使用轮椅或借助拐杖,让自己能在教学场地内移动,近距离观察学生的表演细节。在教学环境上,她会要求把排练厅的灯光调得更亮,这样即使视力有所下降,也能看清学生的身段和表情;同时,她会让学生尽量靠近自己,方便听清楚她们的唱腔和念白,也便于自己用手势和简单的语言进行指导。比如,当学生的某个台步不到位时,她会用手轻轻比划,或者让学生扶住自己的手臂感受力度和节奏。
面对身体精力的有限,尹桂芳如何高效地将核心技艺教给学生?她会把复杂的唱腔和身段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模块,逐个进行教学。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亲自示范大量高难度动作,而是通过反复聆听学生的演唱,精准指出音准、气息和情感表达上的问题,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告诉学生如何运用气息让声音更有穿透力,如何通过细微的唱腔变化传递角色的情绪。对于身段,她会重点强调“范儿”,也就是越剧表演中的那种独特韵味和精气神,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内涵。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尹桂芳如何借助身边的力量来扩大培养范围?她会积极与剧团里的其他资深演员、琴师合作,让他们分担一部分教学任务,自己则更多地扮演总指导和艺术把关的角色。她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演出,邀请行内专家和老观众来看,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向。这样一来,即使她个人身体不便,也能通过团队的协作,让更多的新人得到全面的培养。在社会实际中,很多传统艺术的传承也都需要这样的团队协作,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将一门艺术完整地传承下去。
当身体无法进行完整示范时,尹桂芳如何让学生领悟越剧的精髓?她会用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讲述自己的舞台经历、对角色的理解以及越剧流派的发展历程。通过生动的口述,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表演的画面,理解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她会告诉学生,越剧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交流,要把自己真正融入到角色中去。这种心传的方式,在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中都非常重要,它能让学习者不仅仅学到“形”,更能领悟到“神”。
在那个年代,尹桂芳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全凭一颗对越剧的赤诚之心,克服重重困难。她的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们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是也有很多启示呢?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很多老艺人都面临着类似的传承困境,身体的衰老、年轻人对传统艺术兴趣的缺乏等等。但正是因为有像尹桂芳这样的艺术家,用他们的坚持和智慧,才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为这些老艺人提供更好的传承环境和支持,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