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界围绕德国在“一战”爆发中的责任评价存在诸多争议,不同观点反映出对战争起源的多维度解读。
部分学者认为德国是一战爆发的主要推手。从外交政策看,德国奉行的扩张性外交加剧了欧洲局势紧张。例如,德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积极渗透,与奥匈帝国结成紧密同盟,试图扩大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对塞尔维亚等国构成威胁,引发了巴尔干地区的不稳定。在军事层面,德国大力扩充军备,开展海军竞赛,这种军事上的激进态势让周边国家感受到巨大压力,促使各国纷纷加强军事建设,形成军备竞赛恶性循环,增加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另一些学者觉得德国在一战爆发中的责任有限。一战前欧洲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战争爆发。从联盟体系角度讲,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集团,这种相互制衡又相互对立的联盟体系使得局部冲突容易升级为全面战争。比如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本身只是一个地区性事件,但由于联盟体系的存在,使得各国纷纷卷入战争。而且,英国、法国等国为了维护自身的殖民利益和国际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争的发展,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
还有观点主张一战爆发是欧洲各国的共同责任。各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矛盾和竞争相互交织。在经济上,各国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展开激烈竞争,如英国和德国在贸易和殖民地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在政治上,民族主义情绪在欧洲各国蔓延,各国政府为了迎合国内民族主义势力,采取了一些激进的外交政策。例如,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为旗号,支持塞尔维亚对抗奥匈帝国,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使得战争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