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首次实现着陆,揭示了月表物质组成、低频射电环境及浅层结构等多项突破性发现。
1.月表物质成分差异
嫦娥四号着陆区(冯·卡门撞击坑)的月壤中,橄榄石和辉石含量显著高于月球正面样本。光谱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存在来自月幔的深部物质,为月球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线索。
2.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突破
月球背面屏蔽了地球无线电干扰,嫦娥四号首次获取了0.1-40MHz频段的宇宙低频射电信号。以下为月球正背面射电环境对比:
参数 | 月球背面 | 月球正面 |
---|---|---|
地球无线电干扰 | 无 | 持续存在 |
可观测频段范围 | 0.1-40MHz | 受限于干扰 |
宇宙信号清晰度 | 高 | 低 |
3.浅层地质结构解析
雷达探测显示,着陆区下方存在三层结构:
4.极端温度与辐射环境
玉兔二号月球车测得月背昼夜温差达290℃(昼间127℃至夜间-183℃),且宇宙辐射强度比地球高200倍,为未来载人探月提供了关键环境数据。
5.撞击坑溅射物分布
着陆点附近发现大量来自芬森撞击坑的溅射物,包含钙长石等矿物,表明月球早期曾经历剧烈撞击事件,支持“大碰撞形成月球”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