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技术能完美复刻演员面部特征时,我们是否正在模糊艺术创作与伦理底线的边界?
伦理争议焦点
法律风险矩阵
-
侵权责任界定
- 中国《民法典》第1019条明确禁止以信息技术伪造他人肖像,但影视创作中的“合理使用”边界尚未立法细化。
- 案例:2022年某剧组未经许可复刻已故演员形象,最终以“艺术致敬”名义和解,但法律风险仍存。
-
数据安全漏洞
- 技术依赖高精度面部扫描数据,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敏感信息处理规定。
- 风险:数据泄露可能导致深度伪造诈骗,需符合《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的技术保护要求。
-
内容审核困境
-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要求“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但AI生成内容的审核标准尚未明确。
平衡路径探索
- 技术伦理委员会:建议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制定面部数据采集与使用的标准化流程。
- 动态立法:参考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高风险AI系统”的监管模式,推动中国影视AI技术分级管理。
- 观众知情权:强制要求片尾标注“AI生成角色”标识,保障受众的知情选择权。
(注:本文内容基于现行法律法规及公开案例分析,不涉及未核实的敏感信息。)
2025-10-29 07:51:57
赞 211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