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兹拉·米勒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与他所塑造的角色之间,究竟是怎样实现平衡的呢?
作品 | 情绪与技巧运用 |
---|---|
《壁花少年》 | 埃兹拉·米勒在表演中采用外放式的情绪表达。比如在派对场景中,他尽情释放帕特里克的活力,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大声的言语,将角色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展现帕特里克内心脆弱时,又能迅速收敛情绪,以细腻的眼神和轻微的肢体颤抖来表现。这种情绪的快速转换,让他在不同场景中自如切换,平衡了自身与角色在情绪上的差异。 |
《神奇动物在哪里》 | 对于克雷登斯,他运用内敛的表演技巧。多数时候,克雷登斯都是默默承受,米勒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如皱眉、眼神闪躲来传递角色的压抑。在情绪爆发的时刻,他又能以爆发式的表演,将克雷登斯长期压抑的愤怒和痛苦释放出来,以此平衡现实与角色性格的不同。 |
埃兹拉·米勒明白要在表演中平衡现实性格与角色塑造,需要清晰的界限。他不会让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完全影响自己的现实生活,也不会将自己的个人情绪过多地带入角色。在拍摄结束后,他能迅速从角色状态中抽离,回归真实自我。在片场休息时,他会与工作人员正常交流互动,不会沉浸在角色的情绪里,确保在不同作品中准确把握每个角色的独特性,实现自我与角色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