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屠呦呦团队受命于国家抗疟项目,通过系统性研究古籍、筛选药材并改进提取技术,最终突破青蒿素分离难题。以下是其核心贡献的梳理:
时间 | 团队行动 | 成果意义 |
---|---|---|
1971年 | 筛选2000余种中药方剂 | 锁定青蒿为抗疟潜力药材 |
1972年 | 改用乙醚低温提取法 | 成功分离青蒿有效成分 |
1973年 | 完成青蒿素结构鉴定 | 奠定药物化学研究基础 |
1974年 | 组织临床有效性验证 | 确认对疟疾患者显著疗效 |
1975年 | 联合多家机构优化生产工艺 | 推动药物规模化应用 |
文献挖掘与方向确立
团队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记载获得启发,推翻传统水煎法,转向低温溶剂提取思路。
技术攻坚与效率提升
成员分工测试数百种提取方案,最终采用沸点35℃的乙醚,在无先进设备条件下实现95%有效成分提纯率。
风险共担与临床推进
科研人员自愿充当首批受试者,在海南疟疾疫区完成21例患者治疗实验,3天内疟原虫转阴率达100%。
跨学科协作机制
药理、化学、临床三组并行作业:药理组验证毒性,化学组解析分子式,临床组设计双盲对照试验,形成完整证据链。
通过上述协作模式,团队不仅完成药物发现,更建立了一套从中药资源开发到现代药物研制的完整方法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