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中学图书馆的日常实践,展现了他对知识传播与文化守护的深层坚持。
一、工作场景与精神特质的对应
二、矛盾中的选择逻辑
- 资源匮乏下的创新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他通过组织师生捐赠、建立流动书站,将图书资源覆盖到周边乡镇。例如,2015年发起“一公里书架”计划,使3个村庄首次拥有固定阅读点。
- 行政压力中的底线
面对上级要求清理“敏感书籍”的指令,他采用重新编目、转移存放的方式,既保全文献又避免冲突,体现知识守护的迂回智慧。
三、微观实践的社会延伸
- 社区联结:周末开放图书馆作为居民文化活动空间,举办方言讲座、地方史展览,强化本土文化纽带。
- 代际影响:培养的12名中学生志愿者后考入文史专业,形成知识传承链。
四、数据印证的价值留存
任职期间,图书馆年借阅量从800册增至4200册,乡土文献保存率从37%提升至89%,其登记在册的读者笔记超过2300份,成为区域人文研究的重要档案。
2025-07-16 18:28:02
赞 143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