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1 13:16:18 阅读: 138
1941年,印度独立运动领袖苏巴斯·钱德拉·鲍斯(SubhasChandraBose)从英属印度监狱出逃,辗转德国、日本寻求支持。1942年,他利用英军战俘中的印度士兵及东南亚侨民,组建了一支约9万人的“印度国民军”(IndianNationalArmy,INA),目标直指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这支军队在缅甸仰光登陆后,试图从印度东部边境发起进攻,但最终被英军击溃。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印度国民军向英军缴械,鲍斯则于同年因飞机失事身亡。
关键时间节点 | 事件概要 |
---|---|
1941年 | 鲍斯逃亡德国,筹建反英武装 |
1942年 | 组建印度国民军,成员包括战俘与侨民 |
1944年 | 国民军参与英帕尔战役失败 |
1945年8月 | 日本投降,国民军解散 |
1945年11月,英属印度政府以“叛国罪”在德里红堡军事法庭审判三名国民军军官。这一举动迅速引发印度社会震动。国民军被民众视为“反殖民斗士”,而英国却将其定性为“日本傀儡”。审判期间,英方指控国民军军官“协助敌国作战”,并试图通过严惩树立殖民权威。
尽管国大党最初对国民军的武装斗争持保留态度,但面对民众情绪,尼赫鲁等领袖亲自穿上律师袍为被告辩护,强调国民军的行动是“为印度自由而战”。国大党成立辩护委员会,联合印度共产党发起全国声援,孟买、加尔各答等地爆发大规模示威,学生与市民筑起街垒与警察对抗。
审判不仅未能压制印度独立呼声,反而激化矛盾:
1946年的印度已陷入全面动荡。英国工党政府评估认为,继续镇压将导致“无法承受的治理成本”。1947年2月,首相艾德礼宣布“给予印度完全自治”,最终在8月同意印巴分治方案。
审判事件的深层影响:
时至今日,印度国民军的评价仍存分歧:
这场审判撕开了殖民统治的“法治”伪装,成为印度独立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转折点。当三色旗最终在红堡升起时,历史的回响仍在提醒:自由从来不是恩赐,而是抗争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