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1 13:00:08 阅读: 10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年少时即展露才华,12岁中秀才,19岁补为廪生,24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然而,其仕途因不拘世俗的性格屡遭波折:因拒写满文考试落选翰林,外调任江宁、沭阳等地知县。任内勤政爱民,曾因整顿治安、减免赋税广受赞誉,百姓“攀车饯酒,洒泪话别”。
33岁时,袁枚因父丧辞官,以“随园”为名改建江宁隋氏废园,自此归隐。此后近五十年,他潜心著述、授徒交游,将随园打造成江南文化地标,吸引文人雅士聚集。
袁枚的文学思想以“性灵说”为核心,主张诗歌应直抒胸臆,反对堆砌典故与形式束缚。他认为:“凡诗之传者,皆性灵也,不关堆垛”,强调创作需体现个人性情与生活体验。这一理论直接挑战了当时盛行的复古派与格调派,他讥讽神韵派“贫贱骄人”,肌理派“开骨董店”,并驳斥沈德潜“温柔敦厚”的保守诗教观。
其创作实践与理论高度统一:
袁枚的归隐生涯并未削弱其影响力,反而通过著述与教学成为文坛核心:
袁枚逝世后,葬于南京百步坡。其墓园原有石牌坊镌刻“清故袁随园先生墓道”,后毁于战乱,但文学遗产历久弥新。
领域 | 代表作品 | 历史地位 |
---|---|---|
诗歌理论 | 《随园诗话》 | 清代性灵派核心文献 |
散文 | 《祭妹文》 | 中国古代悼亡文学巅峰之作 |
小说 | 《子不语》 | 志怪小说集大成者 |
饮食文化 | 《随园食单》 | 首部系统饮食文化专著 |
晚清学者评其“通天老狐,醉辄露尾”(洪亮吉语),赞其才情纵横;近代严迪昌称其为“清代唯一专业诗人”。袁枚的“性灵”精神,至今仍启发文学创作者回归本真,在传统与个性间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