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1 09:52:24 阅读: 138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个普通家庭。初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在父亲经营的杂货铺中一边帮工一边自学数学。他每天坚持研习10小时以上,仅用5年便学完高中至大学低年级的数学课程。1928年,华罗庚染上伤寒导致左腿残疾,但病痛未能阻挡他对数学的热爱。
1930年,他在《科学》杂志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震动数学界。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破格邀请这位仅有初中学历的青年进入清华园,开启了他从助理员到教授的传奇历程。
1936年,华罗庚赴剑桥大学深造,两年间发表10余篇论文,攻克“华林问题”“塔里问题”等数论难题,提出的“华氏定理”被国际学界广泛引用。1941年,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期间,于防空洞内完成20万字专著《堆垒素数论》,奠定其在解析数论领域的权威地位。
华罗庚部分学术成就 |
---|
解析数论:创立中国解析数论学派 |
矩阵几何学:形成“典型群中国学派” |
应用数学:统筹法、优选法全国推广 |
计算机科学:推动中国计算技术早期规划 |
抗战时期,华罗庚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在西南联大与闻一多等学者共克时艰。1950年,他再次拒绝美国终身教授职位,携全家回国,写下“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的爱国宣言。
1960年代起,华罗庚走遍全国27个省市,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他开创的“双法”(优选法、统筹法)在油田开发、铁路调度等领域创造数亿元经济效益。1970年在大庆油田推广时,他拄拐深入一线,提出“泡茶优选法”等通俗模型,让数学走出象牙塔。
华罗庚人才培养创新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时突发心脏病逝世,实践了“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誓言。他留下的不仅是《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专著,更塑造了现代中国数学的基本框架。
为纪念其贡献,中国自1988年起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纪念邮票,华罗庚位列第一组;1984年他成为首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华人外籍院士;以他命名的“华罗庚数学奖”至今仍是中国数学界最高荣誉之一。
这位用单腿丈量数学高峰的巨匠,以“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的信念,将中国数学推向世界前沿。在江苏金坛故居的庭院里,那棵他少年时常倚靠思索的槐树,如今已亭亭如盖,见证着一个民族科学精神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