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0 17:02:01 阅读: 82
玻尔1885年生于哥本哈根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为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银行望族。1913年,他提出玻尔原子模型,首次将量子理论应用于原子结构研究,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规律,成为量子力学诞生的里程碑。1936年,他提出液滴模型,将原子核比作可变形液体,这一理论为1939年核裂变现象的发现奠定基础。
1920年,玻尔创立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吸引海森堡、泡利等顶尖学者,形成以“互补原理”为核心的哥本哈根学派。该学派主张微观世界的概率本质,与爱因斯坦的“上帝不掷骰子”观点激烈交锋,重塑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
1940年纳粹占领丹麦后,玻尔因犹太血统和反纳粹立场面临逮捕。1943年9月,丹麦抵抗组织用渔船将他秘密送往瑞典,后由英国派遣无武装的“蚊式”轰炸机接至伦敦。飞行中,玻尔因缺氧险丧命,却始终紧握装有重要研究手稿的公文包。
加入曼哈顿工程后,玻尔与儿子奥格(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共同参与核弹设计。他敏锐意识到原子武器的毁灭性,1944年即呼吁丘吉尔与罗斯福建立国际核管控机制,但未被采纳。
时间 | 事件 | 影响 |
---|---|---|
1950年 | 致联合国公开信倡导“开放世界” | 首次提出核技术国际共管框架 |
1955年 | 推动日内瓦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 | 促成《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签署 |
1957年 | 获首届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奖 | 确立科学家在核伦理中的责任定位 |
玻尔晚年致力于消弭核威胁。他主张**“思想自由交换”是管控核武的前提**,并协助创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推动基础科研国际合作。
玻尔去世后,其思想持续影响多领域:
1962年11月24日,丹麦王室为其举行国葬,灵柩覆盖红白十字国旗,沿途10万民众肃立。美国《科学》杂志评价:“他教会人类如何分裂原子,更教会如何守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