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首页 > 今日 > 今日新鲜事

深化农村改革与现代化布局的里程碑

时间: 2025-03-20 15:18:40 阅读: 110


1991年11月25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于北京召开,聚焦农业现代化与制度创新,为改革开放关键期注入新动能。

会议背景与核心议程

1991年11月25日至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确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第四季度举行。此次会议召开于中国改革开放深化阶段,面临国际格局剧变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双重挑战,农业基础地位亟待巩固。

农业改革:制度突破与体系构建

全会将农业问题置于核心地位,明确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基本制度,强调长期稳定与完善。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从“破旧”转向“立新”,具体政策方向包括:

  1. 土地制度创新:允许土地承包权流转试点,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 粮食安全战略:确立“稳粮增收”目标,要求主产区提高单产,非粮区发展特色农业。
  3. 乡镇企业扶持:首次将乡镇企业纳入国家工业化整体布局,明确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为直观呈现政策框架,下表对比了改革前后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领域改革前(1978-1990)改革后(1991年《决定》)
经营体制家庭承包制初步推行双层经营体制制度化
土地管理承包期15年固定探索有偿使用与流转机制
产业定位乡镇企业自发成长纳入国家工业化战略支持
服务体系基层供销社主导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

农村治理与民生保障

会议同步部署农村治理现代化路径:

  • 基层组织建设:要求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协同强化,试点村民自治制度,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 扶贫机制转型: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在贫困地区推广“温饱工程”与“以工代赈”项目。
  • 基础设施投入: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对农田水利、电力、道路建设的增量投入比例。

数据显示,1992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同比增加23%,其中45%定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直接推动次年粮食总产量突破4.5亿吨。

改革逻辑与历史方位

十三届八中全会的决策体现三重战略考量:

  1. 风险对冲:在苏联解体引发意识形态震荡的背景下,通过夯实农业基础增强社会稳定性。
  2. 市场衔接:为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的市场经济改革预留制度接口,例如土地流转试点为要素市场化铺路。
  3. 代际传承:新一代领导集体通过农业议题凝聚共识,为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铺垫。

十四大筹备与政治布局

全会通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三项关键筹备:

  • 人事调整:增补具有经济改革经验的省级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
  • 议程设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十四大报告草案,明确改革姓“社”属性。
  • 理论准备:组织专项课题组总结改革开放14年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等纲领文件。

此次会议的历史价值在于,既解决农业现代化紧迫课题,又构建起承上启下的政治过渡框架,为1992年改革突破奠定组织与思想基础。其确立的农村改革原则,至今仍影响着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历史上的今天(www.todayonhistory.com) - 免费实用生活学习查询网站
back_img
功能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