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首页 > 今日 > 今日新鲜事

沙特阿拉伯首任国王伊本·沙特逝世:现代国家的缔造者与石油时代的开启

时间: 2025-03-20 13:39:19 阅读: 161


一位游牧民族领袖以40人奇袭开启复国之路,却在石油喷涌前夜离世,留下全球最庞大的王室与地缘政治遗产。

利雅得,1953年11月10日——沙特阿拉伯王室今日凌晨发布公告,首任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IbnSaud)因心脏衰竭于昨日深夜逝世,享年72岁。这位将阿拉伯半岛从部落割据带入现代国家体系的君主,病逝前仍坚持在沙漠帐篷中处理政务,延续着贝都因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从流亡王子到复国者:40匹骆驼改变的历史

1902年1月15日深夜,一支由骆驼骑兵组成的队伍穿越阿拉伯半岛的沙漠。21岁的伊本·沙特带领着40名战士突袭利雅得城,斩杀奥斯曼帝国支持的拉希德家族总督。这场被后世称作“利雅得奇袭”的行动,成为现代沙特建国史诗的起点。

当时的阿拉伯半岛正处于权力真空:奥斯曼帝国控制着西部汉志地区,英国势力渗透波斯湾沿岸,中部沙漠地带被数百个部落割据。伊本·沙特家族曾在18-19世纪两度建立政权,但均遭外部势力摧毁。这场军事冒险的成功,使得流亡科威特12年的沙特家族重新获得立足点。

关键时间节点事件影响
1912年伊赫万运动创建宗教军事复合体,实现部落整合
1925年攻克麦加掌控伊斯兰教两大圣城
1932年王国正式成立结束30年征战,疆域达225万平方公里
1933年石油特许协议与美国公司签订开采权,奠定经济基础

铁血与怀柔:沙漠国家的锻造术

伊本·沙特的治国策略呈现矛盾统一性。他一方面通过“伊赫万”(Ikhwan)组织推行激进的瓦哈比派教义,将游牧部落改造为定居的宗教战士;另一方面又引入电话、汽车、无线电等现代技术,甚至允许女性接受基础教育。这种“宗教立国,科技强军”的双轨策略,在1929年镇压伊赫万叛乱时达到顶峰——他用英国提供的装甲车和机枪击溃了昔日的宗教武装。

在外交领域,这位沙漠君主展现出惊人灵活性。1915年与英国签署《乌凯尔条约》获得武器支持,1933年转向美国出让石油开采权,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与罗斯福总统达成“石油换安全”协议。这些决策使沙特在殖民时代末期保持了实质独立。

黑色黄金的未竟事业

国王逝世时,达曼油田的7号钻井正钻至1330米深处。这个后来被称为“繁荣之泉”的油井,将在1938年喷出日产1585桶的原油,但伊本·沙特未能亲眼见证这个改变王国命运的时刻。他晚年最重大的决策——将国家经济命脉交予美国公司——引发王室激烈争论,最终力排众议的理由是:“我们需要的是技术,不是殖民者”。

这项决定的影响远超预期:至1953年,沙特石油日产量已达100万桶,国家年收入从1932年的30万美元飙升至2亿美元。石油财富重塑了游牧社会结构,王室通过“福利换忠诚”策略,将部落酋长转化为国家官僚体系的组成部分。

复杂遗产:300位王妃与地缘政治棋局

伊本·沙特的私人生活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为巩固部落联盟,他累计迎娶过300余位新娘,留下43名合法子嗣和160多个孙辈。这个庞大的家族后来形成“苏德里七雄”等权力集团,至今仍是沙特政治的核心力量。

他的逝世恰逢冷战格局形成初期。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悼念电报中特别强调:“国王建立的政教合一体系,是抵御苏联渗透的最佳屏障。”而埃及媒体则批评其“将阿拉伯民族主义禁锢在部落传统中”。

利雅得街头,身着传统白袍的民众自发聚集在王宫外。一位老年贝都因人告诉路透社记者:“他像先祖穆罕默德那样统一了半岛,又像所罗门王那样处理现代事务。真主或许需要他协商如何处理石油这种新事物。”

王室宣布将遵循遗嘱,将遗体安葬在无名墓穴——这是瓦哈比教派的传统,也象征着这位现代国家缔造者对朴素信仰的坚守。随着王储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继位,这个掌握全球25%石油储量的王国,正式迈入后伊本·沙特时代。


历史上的今天(www.todayonhistory.com) - 免费实用生活学习查询网站
back_img
功能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