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0 13:37:20 阅读: 115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新思维”改革,试图挽救苏联经济与政治危机。他急需打破官僚体系桎梏,遂提拔时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书记的叶利钦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利钦以激进作风著称,上任后迅速撤换23名区委书记,清理腐败官员,甚至亲自挤公交、走访商店体察民情,短期内赢得民众支持。
戈尔巴乔夫最初对叶利钦寄予厚望,称其“吹来了一股清新而强劲的风”。然而,两人的合作仅维持不到两年便走向破裂。
1987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讨论庆祝十月革命的报告草案。多数参会者仅提出技术性修改意见,但叶利钦突然抛出20条尖锐批评,直指改革进展缓慢、党内官僚主义顽固,并质疑戈尔巴乔夫的领导能力。据会议记录显示,戈尔巴乔夫当场离席,半小时后返回怒斥叶利钦“政治上不成熟”“极端混乱”。
一个月后,叶利钦递交辞职信,以“缺乏中央支持”为由请求辞去政治局候补委员和莫斯科市委职务。戈尔巴乔夫在11月11日的莫斯科市委全体会议上正式宣布解职决定,并详细阐述原因:
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
戈尔巴乔夫认为叶利钦试图“怀疑党在改革中的工作”,其激进主张与中央“渐进式改革”方针背道而驰。例如,叶利钦要求立即推行多党制和地方分权,而戈尔巴乔夫坚持在苏共框架内调整。
个人作风的尖锐批评
戈尔巴乔夫指责叶利钦“虚荣心膨胀”“将个人野心置于党的利益之上”,并批评其工作方式“重口号轻落实”。他举例称,叶利钦虽频繁批评官僚主义,却未能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对党内团结的破坏
戈尔巴乔夫强调,叶利钦在公开场合的“蛊惑性言论”引发党内分裂。例如,叶利钦在1987年6月全会上抨击中央书记处“只会发公文”,导致27名与会者集体反对。
叶利钦被解职后,其政治生涯并未终结,反而因“受迫害者”形象获得民众同情。1989年,他以89.4%的高票当选苏联人民代表,次年成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最终于1991年推动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反思:“若当时更果断地压制叶利钦,或许能避免后续动荡。”但他也承认,叶利钦的崛起与苏联体制僵化密不可分——经济改革失败、特权阶级横行、民众对官僚体系极度不满,为叶利钦提供了反抗的土壤。
对比维度 | 戈尔巴乔夫 | 叶利钦 |
---|---|---|
改革理念 | 渐进式政治民主化,维持联盟统一 | 激进分权,主张俄罗斯独立 |
执政风格 | 理论优先,擅长妥协 | 行动派,善于利用民意对抗体制 |
权力基础 | 依赖苏共官僚体系 | 依托地方势力和民众支持 |
历史评价 | 被批“软弱”“葬送苏联” | 被视为“苏联解体推手” |
根据1991年公开的苏共中央档案,1987年11月会议的部分对话揭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
这场交锋成为苏联解体前十年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之一。两位改革者的决裂,预示着一个超级大国难以逆转的衰亡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