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0 11:39:09 阅读: 127
1925年,18岁的王淦昌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吴有训等中国物理学先驱。在清华园氡气测量实验中,他展现出卓越的实验能力,其论文《论大气放射性与北平天气》成为我国早期大气物理研究的重要文献。1930年赴德留学期间,他师从核裂变发现者迈特纳,却在提出验证中子的关键实验构想时未被采纳。两年后,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凭借相似思路发现中子并获诺贝尔奖,成为王淦昌终生遗憾。
时间 | 重要节点 | 科学贡献 |
---|---|---|
1941年 | 提出中微子探测方案 | 奠定粒子物理实验基础 |
1959年 | 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 填补反物质粒子家族空白 |
1964年 | 参与原子弹起爆装置攻关 | 实现核武器技术突破 |
1986年 | 倡议"863计划" | 推动国家高科技发展 |
面对德国优越的科研条件,他毅然于1934年回国,先后执教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的破庙里,他带领学生用自制设备完成《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该方案被美国《物理评论》刊登后引发国际关注。1942年,美国科学家阿伦据此实验证实中微子存在,这项被称作"王淦昌-阿伦实验"的成果,因战乱阻隔使中国科学家再次与诺奖擦肩。
1961年4月,54岁的王淦昌接到秘密任务。面对"是否愿意隐姓埋名"的询问,他脱口而出:"我愿以身许国!"此后17年,"王淦昌"这个名字从国际物理学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代号"王京"。在青海金银滩的221基地,他带领团队攻克原子弹起爆装置难题。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中,凝结着他在零下30度野外连续作业的坚守,以及用茶杯盖测量放射性的智慧。
即便在特殊年代,他仍坚持科学真理。某次地下核试验前,他顶着压力要求重新计算数据,避免重大失误。1978年恢复本名时,同事方知这位"王京"竟是发现反物质粒子的顶级学者。
王淦昌的科研布局始终着眼国家未来:
晚年住院期间,他仍关心惯性约束核聚变进展,病榻上反复推敲实验参数。逝世前三个月,他为家乡中学题写"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字校训,笔墨间尽显科教兴国的赤子之心。
王淦昌的书房里,常年摆放着两件特殊物品:1934年归国时的船票存根,以及1972年西北核试验场的风镜。前者见证他放弃海外优渥条件的抉择,后者铭刻大漠深处的奋斗岁月。秘书回忆,他晚年常凝视这些物件自语:"个人得失如云烟,最欣慰是国家需要时,我还能做些实事。"
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14558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这颗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间的星辰,如同他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轨迹,永远闪耀在科学探索的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