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0 11:30:22 阅读: 151
旅顺作为清朝北洋水师的核心军港,由李鸿章耗时16年、耗资数千万两白银建造,配备78门各类火炮,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其背山面海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渤海门户的战略要地。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第二军司令大山岩率部登陆辽东半岛。11月17日,日军分三路进攻旅顺,清军因指挥混乱、士气低落,仅一天便丢失全部炮台。21日,日军攻入城内,旅顺沦陷。
日军占领旅顺后,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下达“全部剪除”密令,士兵以“扫荡残敌”为名展开系统性屠杀:
关键数据 | 来源与细节 |
---|---|
屠杀持续时间 | 4天3夜(1894.11.21-24) |
遇难人数 | 约2万人(含800余幸存者) |
焚尸数量 | 1.83万具(含未认领遗体) |
1.西方记者的揭露
2.日本的舆论操控
万忠墓的沉浮
1896年,清廷官员顾元勋立“万忠墓”碑,1948年重修时挖出三棺骨灰。1994年,旅顺建成万忠墓纪念馆,成为重要历史证据。
旅顺的禁入政策
旅顺至今禁止日本人进入,成为中国唯一对日设限区域,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学术争议与反思
部分日本学者以“清军辱尸”为屠杀辩解,但史料显示,所谓“割首报复”系日军渲染,实际为系统性灭口。
历史的回响
旅顺大屠杀不仅是甲午战争的转折点,更揭示了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本质。当前,日本右翼仍试图篡改教科书、否认暴行,而旅顺的万忠墓与禁入政策,既是民族伤痛的记忆载体,也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