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0 11:04:00 阅读: 132
韩愈晚年因健康状况恶化,于长庆四年(824年)冬告假休养,同年十二月二日(公历12月25日)在长安去世。唐穆宗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文”,后世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将其牌位列入孔庙从祀,成为历史上少数获此殊荣的文人。
2024年12月,河南焦作与陕西长安两地分别举办“纪念韩愈逝世1200周年”活动。焦作马村区韩愈墓前,来自全国11个省份的近千名韩氏后裔举行祭拜仪式,并揭幕新刻的谕祭碑、神道碑;长安区则在韩愈教子坊旧址举办学术座谈会,学者们探讨其“文以载道”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幼年丧父,由兄长韩会抚养。19岁赴长安应试,历经四次科举终登进士第,却因直言敢谏多次遭贬:
时间 | 官职 | 主要贡献 |
---|---|---|
796年 | 宣武军节度推官 | 初入政坛,结识文学青年李翱 |
817年 | 行军司马 | 助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
819年 | 潮州刺史 | 驱鳄鱼、释奴婢、兴修水利 |
823年 | 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 整顿长安治安,打击豪强 |
韩愈毕生推动“古文运动”,主张回归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浮华骈文。其核心思想包括:
其著作《韩昌黎集》收录散文、诗歌、碑志等四百余篇,其中《祭十二郎文》被誉为“千古祭文第一”,《送孟东野序》开创“不平则鸣”的文学批评理论。
韩愈不仅是文坛巨擘,亦是实干型政治家。被贬潮州八个月间,他推行三大民生政策:
韩愈的思想跨越时代界限。北宋苏轼誉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近现代学者更关注其改革精神。毛泽东曾言:“韩愈的文章厚实,唐代文人中独树一帜。”2024年长安纪念活动中,学者指出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对当代社会治理仍有借鉴意义。
从潮州韩文公祠的香火不绝,到语文课本中《马说》的世代传诵,这位“百代文宗”以笔为剑的身影,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