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0 09:58:23 阅读: 149
19世纪末,黑体辐射问题困扰着物理学界。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实验数据:维恩公式在短波区有效但在长波区偏离,瑞利-金斯公式则因“紫外灾难”在短波区失效。1900年,普朗克通过数学内插法提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完美吻合实验曲线。
为解释公式的物理意义,普朗克被迫引入革命性假设:能量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发射或吸收,最小单位ε=hv(h为普朗克常数)。这一假设挑战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核心,连普朗克本人都称其为“孤注一掷”。
量子假说初期遭遇强烈抵制。瑞利、洛伦兹等物理学家认为能量分立违背“自然界无跳跃”的哲学信条。普朗克本人也试图用经典理论替代量子假说,但均以失败告终。
转折点出现在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1913年玻尔将量子概念引入原子模型,成功描述氢原子光谱。这些成果迫使学术界正视量子理论的预言能力。至1918年诺奖授予普朗克时,量子理论已从“数学技巧”升华为物理学新范式。
量子理论的实际价值远超学术争议:
领域 | 应用案例 |
---|---|
半导体技术 | 晶体管、激光器设计基础 |
原子物理学 | 解释元素周期律与化学键本质 |
宇宙学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量子化描述 |
普朗克常数h(6.626×10?3?J·s)成为现代物理学基石,与光速c、引力常数G并列为自然界三大基本常数。
普朗克一生经历科学荣光与个人悲剧。他在柏林大学任教期间推动德国理论物理学发展,培养出海森堡等杰出学者。但两次世界大战夺去他的长子与两名女儿,晚年实验室毁于空袭,最终在哥廷根孤独离世。
尽管量子力学后续由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完善,但普朗克的开拓性工作被公认为“物理学从经典到现代的转折点”。正如爱因斯坦评价:“普朗克的发现使科学在其最深处发生变革。”
1918年诺奖仅是一个起点。此后百年间,与量子理论相关的诺奖成果超过30项,涵盖粒子物理、凝聚态、量子计算等领域。从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1921年)到2022年量子纠缠实验验证,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持续被量子理论重塑。
普朗克在1918年诺奖演讲中预言:“真理终将获胜。”这一论断在量子力学改写人类技术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