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0 09:54:04 阅读: 169
1979年11月14日,约旦河西岸24名市长联合签署辞职声明,抗议以色列当局对纳布卢斯市长巴沙尔·沙卡的驱逐决定。这场集体行动导致该地区29个市政委员会停摆,成为以色列占领区治理体系崩塌的标志性事件。
1979年10月末,纳布卢斯市长沙卡因公开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的武装行动遭到以色列拘捕。以色列内阁安全委员会援引《紧急状态法》第112条,指控其"煽动暴力",并计划将其驱逐至黎巴嫩。该决定触发连锁反应:
辞职市长群体发布联合声明,强调"拒绝在枪口下实施殖民统治"。时任拉马拉市长陶菲克·哈提卜在接受《中东观察》采访时表示:"我们不是管理者,而是囚徒——以色列掌控预算审批、人事任免甚至道路修缮权。"
事件导致双重治理体系显现(见表1):
领域 | 原市政职能(1973-1979) | 事件后替代机制 |
---|---|---|
基础教育 | 27所公立学校运营 | 以色列军管文教办公室接管 |
市政基建 | 道路/供水系统维护 | 承包商须获以国防部许可 |
商业许可 | 工商登记审批 | 军事总督办公室直接审批 |
公共卫生 | 垃圾处理/医院管理 | 国际红十字会临时托管 |
以色列国防部随即启动"民事应急计划",派驻12名军事总督接管市政职能。该举措引发巴勒斯坦商界抵制,伯利恒商会数据显示,1979年第四季度商业活动量骤降63%。
埃及政府率先发声,总理穆斯塔法·哈利勒谴责驱逐令"违反戴维营协议精神",并冻结与以色列的石油管道扩建谈判。苏联通过塔斯社声援巴方,提议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特别会议。美国国务院则保持沉默,仅由驻特拉维夫使馆发表"关注事态"的模糊声明。
阿拉伯国家联盟紧急拨款500万美元设立"西岸民生基金",通过约旦渠道向医院、学校输送物资。该行动遭到以色列拦截,11月17日运往杰里科的药品车队被扣留,引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抗议。
沙卡市长在狱中发起绝食抗议,体重下降至41公斤时引发全球关注。12月3日,以色列最高法院迫于压力裁定驱逐程序存在瑕疵,改判其软禁在家。此举未能平息矛盾,约旦河西岸出现持续47天的罢工浪潮。
事件直接推动两点转变:
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回忆录中承认:"1979年冬天暴露了民事管理的脆弱性,我们必须建立更牢固的物理存在。"次年通过的《耶路撒冷法案》,将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法律地位变更程序写入基本法。
这场市政危机成为巴以矛盾的转折点,原本承担过渡期治理功能的市政体系瓦解,双方进入长达二十年的直接对抗期。2002年以色列重启军事管制时,采用的"分区封锁"策略仍可见1979年治理危机的政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