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19 13:06:12 阅读: 185
1897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遇害,德国借机出兵占领胶州湾。次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署《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及周边区域租予德国99年。此后,德国投入巨资将青岛打造成远东军事与贸易枢纽:17万人口的城市规模、200万吨年吞吐量的港口、连接济南的胶济铁路,以及依山而建的9座海陆炮台和12座临时防御工事,使其成为“东方直布罗陀”。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名对德宣战。其真实意图是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而控制华北。德军在青岛仅驻有3300名正规军、1600名预备役及681名海军,而日军调集5万兵力(含1682名英军),形成10:1的压倒性优势。
双方军事力量对比 | 德军 | 日军 |
---|---|---|
总兵力 | 约5000人(含预备役) | 5万余人(含英军1682人) |
海军舰艇 | 8艘老旧舰艇 | 60余艘军舰 |
防御体系 | 永久炮台9座、临时工事12座 | 无固定工事,采用迂回战术 |
作战时长 | 67天 | 67天 |
第一阶段:突破外围(1914年9月)
日军分两路登陆:9月2日,2.9万人在龙口登陆,横穿中立区;9月18日,1.2万人从崂山仰口湾突袭。德军外围防线迅速瓦解,胶济铁路全线被占。
第二阶段:要塞争夺(10月-11月)
日军动用240毫米榴弹炮昼夜轰击德军炮台,并首次投入水上飞机进行轰炸。德军死守浮山、俾斯麦山等制高点,甚至组织300人夜袭日军炮兵阵地,但寡不敌众。至10月31日,德军弹药告罄,炮台尽毁。
第三阶段:全面陷落(11月7日)
德军炸毁剩余设施,自沉舰船,于观象山升起白旗。11月11日,日军入城;16日举行入城式;27日设立青岛守备军,山东全境沦入日本掌控。
平民创伤
资源掠夺
日军占领胶济铁路,控制沿线煤矿(年获利2260万银元),并通过港口贸易攫取1.1亿银元。
青岛易主并未终结危机。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直接引爆五四运动。直至1922年,中国支付6100万日元“赎金”,才勉强收回青岛主权。这场战役暴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亦成为近代民族主义觉醒的催化剂。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