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08 17:42:47 阅读: 247
1921年,利皮施加入德国滑翔研究院(DFS),开启了对无尾翼飞行器的系统性研究。他提出“三角翼”概念,认为这种布局能有效提升高速飞行稳定性,并在随后的24年中设计了84种非常规布局方案和29种常规布局方案,成为当时航空界最具颠覆性的理论之一。
1930年代,利皮施主导研发了DFS-194无尾滑翔机,首次验证了三角翼的可行性。1939年,他加入梅塞施米特公司,将火箭发动机与三角翼结合,设计出世界上首款实用化火箭动力战斗机——Me-163“彗星”。该机时速超过1000公里,成为二战期间德军对抗盟军轰炸机的秘密武器。
项目 | 时间 | 技术突破 | 影响 |
---|---|---|---|
DFS-194 | 1930年代 | 首架三角翼验证机 | 奠定无尾翼设计基础 |
Me-163 | 1939-1945 | 火箭动力+三角翼 | 实战部署的首款火箭战斗机 |
P.13A | 1944 | 煤粉燃料冲压发动机 | 探索替代能源与超音速潜力 |
1945年二战结束后,利皮施移居美国,加入康维尔公司。他主导了XF-92实验机的研发,这是美国首款采用三角翼布局的喷气式飞机,为后续超音速飞行器提供了关键数据。1953年,其设计的F-102“三角剑”战斗机服役,成为全球首款量产三角翼战斗机,标志着该技术从理论迈向实战。
F-102的核心创新:
利皮施的设计常因过于激进引发争议。1932年,他推出“菲斯勒黄蜂”鸭式三角翼验证机时,德国航空界曾讥讽其为“狂人幻想”。然而,1960年代后,三角翼逐渐成为超音速战斗机的标准配置,如法国幻影III、苏联米格-21均受其启发。
晚年的利皮施转向地效飞行器研究,1966年创立独立研究所,研制出RFBX-113原型机。尽管未获商业成功,但其对空气动力学的探索持续影响航天器与高速列车的设计。
1976年,利皮施于美国爱荷华州逝世。其职业生涯横跨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技术成果涵盖火箭动力、三角翼、飞翼布局三大领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评价其为“20世纪航空业最具预见性的设计师之一”,而《飞行国际》杂志则称:“利皮施的失败项目比多数人的成功更具启发性。”
从Me-163到F-102,利皮施证明了工程创新的核心价值——突破常识界限,将不可能变为下一代技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