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04 17:18:15 阅读: 202
1918年10月25日,德国海军司令部向基尔港的8万名水兵下达了最后命令:公海舰队全员出击,与英国海军“决战至最后一艘舰船”。这道被水兵称为“死亡冲锋”的指令,成为革命的直接导火索。一名参与哗变的水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是帝国的殉葬品。”11月3日,拒绝执行命令的水兵走上基尔街头,要求释放被捕同伴。市政厅前的示威迅速演变为武装起义,工人苏维埃接管城市政权。
11月9日清晨,柏林工人总罢工演变为全城武装起义。社会民主党领袖谢德曼在总理府阳台仓促宣布“德意志共和国诞生”,而两公里外的皇宫阳台上,斯巴达克同盟领袖卡尔·李卜克内西同时宣告“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这种戏剧性场景暴露了革命阵营的分裂——温和派试图建立议会制共和国,激进派则要求效仿苏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当日关键时间节点:
新成立的“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由社会民主党与独立社会民主党联合执政,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旧帝国官僚与军队手中。艾伯特政府与陆军将领格罗纳达成秘密协议:军队支持政府镇压左翼革命,政府保障军官团特权。这种交易为后续血腥镇压埋下伏笔。
政治力量 | 核心诉求 | 支持基础 |
---|---|---|
社会民主党 | 议会制共和国 | 城市中产、工会 |
斯巴达克同盟 | 苏维埃政权 | 产业工人、前线士兵 |
自由军团 | 恢复帝制秩序 | 贵族、容克地主 |
1919年1月4日,艾伯特政府罢免柏林左翼警察总监埃喜荷恩,触发15万工人武装包围报业大楼。政府雇佣的5000名自由军团士兵使用重炮轰击街垒,斯巴达克同盟成员在巷战中阵亡156人。1月15日,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遭军官团虐杀,遗体被抛入运河。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覆灭更具象征意义。1919年4月建立的这个“德国版十月革命”政权,在慕尼黑坚持了23天。5月1日,政府军使用毒气弹清剿工人区,3000名支持者被处决。
1919年2月6日,国民议会在歌德故居所在地魏玛召开。这部被称作“民主纸牌屋”的宪法,在表决现场仍能听到城外自由军团的枪声。宪法第48条赋予总统紧急专政权,这条为平息暴乱设计的条款,14年后成为希特勒独裁的法律依据。
这场持续187天的革命,以250,000人伤亡的代价完成了双重使命:它既终结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封建残余,又为德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开辟空间。柏林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起义水兵的八角帽与自由军团的骑兵刀并置陈列,沉默诉说着那个理想与背叛交织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