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04 17:16:17 阅读: 194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犹太移民家庭,父母来自奥匈帝国(今乌克兰)。16岁考入罗格斯大学,最初主修数学,后受经济学家阿瑟·伯恩斯影响转向经济学。1932年进入芝加哥大学,与后来的妻子罗斯·迪雷克托相识,两人相伴70余年。罗斯不仅是他的学术伙伴,更是他“唯一敢辩论的人”。
弗里德曼的职业生涯始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尽管早期支持政府干预,他逐渐转向自由市场理念。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重返芝加哥大学任教,成为“芝加哥学派”核心人物。1976年,他因消费分析、货币理论等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创立货币学派,挑战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他提出两大核心理论:
19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效。弗里德曼指出通胀根源在于货币超发,并倡导“单一规则”——央行按固定速率增加货币供应。这一理论被英美采纳,成为遏制通胀的关键。
主要著作 | 核心思想 | 政策影响 |
---|---|---|
《美国货币史》 | 货币供应决定经济周期 | 重塑央行货币政策框架 |
《资本主义与自由》 | 最小政府与自由市场 | 推动全球市场化改革 |
《自由选择》 | 个人自由优先于政府干预 | 影响8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 |
弗里德曼的理论深刻影响了里根和撒切尔的经济政策,但也伴随争议。他为智利皮诺切特军政府提供经济建议,被批评为“助长独裁”。1976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抗议者高呼“资本主义下台”,指责其忽视社会公平。
尽管如此,他的学术贡献不可否认:
弗里德曼晚年活跃于公共领域。1980年,他通过电视节目《自由选择》向大众普及经济学,强调“自由是进步的基石”。2006年逝世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其为“神话般的存在”,而妻子罗斯的悼言“我除了时间,什么都没有了”成为对其学术生涯的深情注脚。
他的思想遗产仍在争议中延续:自由市场能否兼顾效率与公平?政府干预的边界何在?这些问题继续拷问着每一代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