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4日晚,乌拉圭足球队在美洲杯夺冠后,蒙得维的亚街头涌入7万余名狂欢民众。庆祝活动持续至深夜,部分游行队伍突然转向总统府方向,高呼“反对军人独裁”“军政府下台”等口号。目击者称,人群在独立广场用垃圾桶、木箱筑起街垒,并向巡逻警车投掷石块和玻璃瓶()。
凌晨时分,示威规模扩大至总统府周边主干道。军方紧急调派装甲车封锁路口,警察使用催泪弹驱散人群,但未能阻止抗议者向政府建筑投掷燃烧物。冲突持续至5日清晨,至少240名示威者被捕,数十人因吸入催泪气体送医()。
现场影像资料显示,11月5日5时许,约300名示威者突破警戒线冲击总统府正门。守卫部队使用高压水枪和橡胶子弹反击,部分军人持枪托近身搏斗。在科隆大道交叉口,一群青年学生用铁栅栏制成临时盾牌,与防暴警察形成对峙。
冲突最激烈阶段发生在圣何塞街区,有示威者点燃三辆军用卡车,火光映红天际。军警随后实施分段清场策略,将抗议人群切割包围。至上午9时,主要街道基本恢复控制,但零星冲突仍在居民区持续()。
此次事件的深层根源可追溯至1973年军事政变。军政府执政期间实施《国家安全法》,取缔左翼政党,关闭独立媒体,导致超过5%人口流亡海外。尽管当局承诺1984年举行大选,但在宪法修订、政党权利等关键问题上拒绝妥协()。
经济领域矛盾同样尖锐。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乌拉圭1983年通胀率飙升至120%,失业人口突破20万。同期阿根廷结束军政府统治举行民主选举,进一步刺激乌拉圭民众政治诉求()。
事件引发周边国家高度关注。阿根廷《号角报》在头版刊发社论,称“乌拉圭人民的勇气照亮南锥体民主之路”。巴西外交部发表声明,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同时私下向军政府施压要求加速政治改革()。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态模糊,既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又重申“尊重主权国家内部事务”。这种矛盾态度被拉美学者解读为冷战战略考量——当时美国正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
冲突次日,蒙得维的亚大学法学教授阿尔瓦罗·里韦拉牵头成立“宪法重建委员会”,汇集12个反对派力量。该组织三个月内收集35万个联署签名,迫使军政府同意成立制宪议会()。
1984年11月25日,乌拉圭举行军政统治后首次大选,民选政府次年3月正式履职。历史学家指出,这场冲突虽造成短期动荡,但促使军队退回军营,为后续三十年民主体制奠定基础()。
(注:本文依据历史档案及多方信源还原事件全貌,具体细节可能存在争议性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