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部队在前线作战十分艰苦,甚至一度陷入被包围的危险境地。当时,“联合国军”凭借装备和兵力优势,向志愿军发起大规模反攻,志愿军防线承受巨大压力。
关键时刻,毛主席提出了“西顶东放”的战略方针。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极具战略眼光。“西顶”是指在西线以部分兵力进行顽强的防御作战,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防线,坚决顶住“联合国军”的进攻势头,以稳定整个战局的西侧。这一部署有效牵制了敌军大量兵力,让敌军无法轻易突破西线防线,保障了志愿军整体防线的稳定。
“东放”则是在东线主动放开一定的空间,诱敌深入。将敌军引入对志愿军有利的预设战场,利用山区等复杂地形,发挥志愿军擅长近战、夜战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从而寻找战机歼灭敌人。
通过“西顶东放”这一战略决策,志愿军成功地改变了战场的被动局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东线取得了横城反击战等一系列胜利,大量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极大地振奋了志愿军的士气,为后续的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西顶东放”这八个字直接改变了当时的战场态势,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战略决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