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作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其“扶正祛邪”理论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而来。这一理论强调人体正气与病邪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治疗中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对当代中医临床实践而言,该理论在辨病与辨证结合、用药思路、治疗原则确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代中医临床中,疾病种类繁多且病情复杂,精准辨证是关键。孔伯华“扶正祛邪”理论强调要详细辨别正气与邪气的盛衰。比如在治疗慢性疾病时,像慢性肝炎,患者可能既有正气不足导致的疲倦、乏力等症状,又有湿热疫毒等邪气侵袭。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判断正气虚在何脏腑、何种程度,邪气以何种为主,是湿热、瘀血还是其他,从而制定出扶正与祛邪的具体方案,实现精准治疗。
该理论为当代中医用药配伍提供了方向。在扶正方面,可根据不同脏腑的虚损选用合适的药物,如补气可选用人参、黄芪,补血可用当归、熟地等;祛邪时,针对不同病邪也有相应药物,如清热用石膏、黄连,祛湿用茯苓、薏苡仁等。同时,在配伍上注重扶正与祛邪药物的比例和协同作用。例如治疗肿瘤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祛邪的同时,配合扶正的中药,如扶正固本的灵芝、女贞子等,既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又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扶正祛邪”理论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当代中医临床实践中,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相关。在治疗时不能只关注局部症状,而应从整体出发。以糖尿病为例,不仅要控制血糖(祛邪),还要考虑患者出现的乏力、口渴等正气不足症状,通过调整全身脏腑功能,如健脾、滋肾等扶正方法,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孔伯华的理论还提醒当代中医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在预防方面,通过扶正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病邪入侵,如让体质较弱者适当服用扶正中药,加强锻炼等。在康复阶段,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帮助患者恢复正气。比如中风患者康复期,采用针灸、推拿等疗法配合扶正中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和身体整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