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作为中国现代哲学奠基人之一,主导学会筹建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研究,为学科体系构建与思想传播奠定基础。
1.组织架构设计
李达在1955年牵头成立中国哲学学会时,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方向,并构建了“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双层管理体系(见下表)。
架构层级 | 职能说明 |
---|---|
理事会 | 统筹学会发展方向与重大决策 |
专业委员会 | 分领域推进哲学专题研究与交流 |
2.资源整合与政策推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
李达主持编写《唯物辩证法大纲》,首次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多所高校列为教材。其理论框架强调:
2.学科交叉研究突破
在学会内部设立“哲学与自然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等跨学科小组,推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度互动。
1.教育机制创新
通过学会平台建立“青年学者导师制”,培养冯契、艾思奇等后继学者,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梯队。
2.公共思想启蒙
组织“哲学普及讲座”超过200场次,将哲学理论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通俗内容,例如:
1957年促成中苏哲学对话机制,主持翻译《黑格尔全集》《费尔巴哈著作选》等西方哲学经典,构建中外比较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