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获诺贝尔和平奖后,推动了《禁止核武器条约》签署进程,并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关注核武器的人道主义风险。
国际政策与条约推进
-
《禁止核武器条约》生效
2017年联合国通过该条约,截至2023年,93个国家签署、68国批准(含部分非核武国家)。
-
非缔约国立场松动
部分未签署国(如德国、挪威)的民间团体与政界人士开始公开支持条约,推动国内政策辩论。
公众意识与舆论转向
- 人道主义议题强化
获奖后,ICAN通过全球媒体宣传核武器对平民的灾难性后果,促使公众议题从“战略威慑”转向“人道危机”。
- 多边合作网络扩张
与红十字会、环保组织及宗教团体建立联盟,形成跨领域反核声浪。
核武国家压力升级
- 道德批判加剧
美、俄等拥核国家虽未加入条约,但需频繁回应国际社会对其核政策的质疑。
- 军事预算争议
例如,美国2023年核武升级计划因舆论压力被国会削减2.7%经费。
区域冲突与裁军实践
- 冲突地区示范效应
东南亚、非洲等无核区国家通过区域协议进一步排斥核武器部署,为全球提供实践模板。
- 技术管控倡议
推动人工智能与核武器结合的伦理讨论,限制自主核打击系统的研发。
2025-05-25 20:59:20
赞 129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