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lazy”(懒惰)而出现拖延行为,那么怎样才能运用行为心理学方法有效克服这种拖延呢?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策略:
将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大任务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导致拖延。而小目标则更具可操作性,完成后能带来成就感。例如,要写一篇论文,可先确定大纲,再分别撰写各个章节,最后进行整合和修改。这样逐步推进,能有效避免因面对整个大任务而无从下手的情况。
当完成一个小目标或者按时完成任务时,给自己一个奖励。这在行为心理学中属于正强化,能够增强完成任务的动力。奖励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如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美食等。比如,完成一周的健身计划后,去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运动装备,这种奖励会激励自己继续坚持,减少拖延。
不良的环境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导致拖延。尽量减少周围的干扰因素,创造一个专注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例如,关闭手机的不必要通知,整理好桌面,只留下与当前任务相关的物品。从行为心理学来讲,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整洁、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提高效率,克服拖延。
为任务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并严格遵守。这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紧迫感,促使自己行动起来。比如,规定自己在两天内完成一份报告,在这个期限的压力下,会更有动力去完成它。同时,可以将大期限分解成多个小期限,逐步推进任务。
很多时候,拖延是因为对任务存在负面的认知。要尝试改变这种想法,看到任务积极的一面。比如,把学习一门新语言看作是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而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从行为心理学的自我认知理论来看,积极的自我认知能激发内在动力,从而克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