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填补了华南地区白垩纪晚期恐龙研究的空白,其形态特征与埋藏环境为学界提供了新的分析样本。
茂名位于广东省西南部,20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后续发掘出数十枚蛋化石及碎片,地质年代集中于晚白垩世。这些化石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蛋壳表面保留有蜂窝状纹饰。
群居产卵行为的证据
茂名恐龙蛋化石呈多层堆积状态,且同一地层中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蛋体,推测部分恐龙可能具有周期性返回固定产卵地的习性(表1)。
特征 | 茂名恐龙蛋群 | 其他典型地区(如江西) |
---|---|---|
蛋窝排列密度 | 高密度集中 | 分散或小集群 |
蛋壳厚度 | 1.5-2.0毫米 | 0.8-1.2毫米 |
埋藏环境 | 河湖相沉积 | 火山灰堆积 |
孵化环境的推测
蛋壳显微结构显示气孔分布均匀,结合当地晚白垩世湿润气候,学界认为茂名恐龙可能选择湿度较高的河滩环境孵化,以平衡蛋内水分蒸发。
茂名恐龙蛋的类型(如长形蛋科)与河南西峡、内蒙古二连浩特等地的发现存在差异。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