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图-22M“逆火”轰炸机的战略属性争议源于美苏对武器定义的技术分歧与条约漏洞。其设计定位、航程限制及谈判策略共同影响了最终结果。
争议焦点 | 苏联立场 | 美国立场 |
---|---|---|
航程范围 | 无空中加油时未达战略标准 | 通过空中加油可覆盖美国本土 |
任务定位 | 中程战术支援 | 具备核打击战略能力 |
条约条款 | 未明确限制可变后掠翼机型 | 要求纳入所有可改装平台 |
图-22M基础航程约5,000公里(无加油),低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I)对战略轰炸机8,000公里的标准。苏联在谈判中强调其常规作战用途,但美国情报显示该机型可通过部署加油机扩展至12,000公里,构成跨洲际威胁。
1972年《限制战略武器协定》(SALTI)未将可搭载核武器的中程轰炸机纳入限制范畴。苏联利用这一空白,承诺不赋予图-22M核任务并限制部署区域,换取美国暂缓将其计入限额。后续START谈判中,苏联通过拆除部分核投射装置换取美方让步。
北约将图-22M视为对欧洲前沿基地的即时威胁,而苏联坚持其用于防御性区域制海权争夺。这种认知差异使双方在武器归类上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形成“搁置争议”的临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