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漂泊海外到归国传道,百年人生里藏着这些治学印记
时间线 | 学术轨迹与轶事 |
---|---|
1978年 | 主动申请回国任教,成为最早一批跨海峡两岸传播古典诗词的学者 |
1979年 | 获批后辗转北大、南大、南开三校授课,场场讲座座无虚席 |
1997年 | 自费设立两项学术基金,捐款金额达200万元人民币 |
2000年 | 77岁高龄仍赴五地讲学,行程横跨三大洲 |
2003年至今 | 80岁后持续指导博士生,每周坚持授课12小时 |
1949年随丈夫赴台后遭遇家庭变故,丈夫入狱期间,她带着幼女在中学代课维持生计。白天讲授《古文观止》,夜晚研读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段经历催生了其「弱德之美」理论雏形。
哈佛访学期间,她独创「以诗证诗」研究法:将杜甫《秋兴八首》与李商隐《燕台诗》并置分析,推翻西方学者对中国诗歌「缺乏结构美」的偏见。密歇根大学特辟「叶氏方法论」课程传承该研究体系。
1997年捐资设立奖学金时,坚持要求匿名。南开大学再三劝说,最终以她青年时期所用书斋「驼庵」为名。至今获奖学生仍会收到她手书的《诗经》摘句作为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