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他依托简陋条件,整合资源推动林业科研与教育实践,为战时生态保护与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面对实验室损毁、设备短缺的困境,他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领域 | 具体行动 | 成果示例 |
---|---|---|
野外调查 | 带领团队徒步深入西南山区采集样本 | 发现3种耐旱树种,用于水土保持 |
实验替代 | 用陶罐替代玻璃器皿培育苗木 | 成功繁育20余种经济林木幼苗 |
文献整理 | 手抄珍贵文献并制作便携式资料箱 | 保存400余份林业技术资料 |
在高校西迁、教学中断的背景下构建特殊教育机制:
将理论研究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
突破地域限制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
这种在极端环境下的科研坚守,不仅保存了我国现代林业研究的火种,更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民生联动"的学术传统,其手稿记载的21项野外观测方法至今仍被西北地区林业工作者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