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部队在挫折后迅速调整,主力向多个方向转移,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1.海陆丰与东江地区
起义军主力约1000人由叶挺、聂荣臻等率领,经花县(今广州花都区)向海陆丰进发,与彭湃领导的农民武装会合,参与巩固东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2.粤北韶关与北江地区
部分队伍北上至韶关,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汇合,后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在粤湘边境开展游击战。
3.广西地区
少数部队向西突围至广西,与当地农民运动结合,部分人员后来参与百色起义及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4.海南岛琼崖地区
约200人渡海抵达海南,加入冯白驹领导的琼崖工农红军,壮大琼崖纵队力量,坚持海岛游击战争至1930年代。
5.湘南地区
部分人员经粤北进入湘南,与朱德、陈毅部共同发动湘南暴动,建立宜章、郴县等地的苏维埃政权。
转移方向与后续影响简表
转移方向 | 主要领导人 | 后续斗争形式 |
---|---|---|
海陆丰 | 叶挺、聂荣臻 | 东江根据地建设 |
粤北韶关 | 朱德、陈毅 | 粤湘边游击战 |
广西 | 分散部队 | 参与百色起义 |
海南岛 | 冯白驹 | 琼崖纵队游击战 |
湘南 | 朱德、陈毅 | 湘南暴动与根据地建立 |
起义军余部的分散转移,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更通过多地联动为后续红军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了早期中共武装力量的韧性与战略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