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知识传播的语境下,如何让阳春白雪的学术成果真正走入大众视野?戴建业教授的实践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生动注脚。这位以"戴不正经"形象走红的学者,始终在专业性与通俗性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
学术根基与传播转化的辩证关系
维度 | 学术研究侧重 | 文化普及侧重 | 平衡策略 |
---|---|---|---|
内容深度 | 原创性、严谨性 | 可读性、共鸣感 | 用专业框架支撑通俗表达 |
受众定位 | 学界同行 | 普通读者 | 构建"知识阶梯" |
表达方式 | 逻辑论证、文献支撑 | 案例穿插、语言幽默 | 保持学术内核的纯粹性 |
社会功能 | 推动学科发展 | 提升文化素养 | 实现知识的"二次生长" |
实践路径的多维探索
话语体系重构
戴建业将《世说新语》的魏晋风度解构为"装酷指南",用"渣男文学"解读《长恨歌》,这种解构不是消解学术价值,而是通过现代语境激活经典文本的当代生命力。其课堂视频中"李白的老婆是杨玉环的姐妹"等表述,本质是通过生活化叙事搭建理解桥梁。
传播媒介创新
从高校讲堂到短视频平台,戴建业实现了学术话语的媒介迁徙。这种转变不是降格,而是通过弹幕互动、表情包传播等新形式,将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实践。其团队开发的"诗词盲盒"等产品,正是学术成果的文创转化。
受众认知升级
戴建业始终强调"普及不等于低幼化"。在《〈诗经〉性趣》等著作中,他既保留甲骨文考据的专业性,又通过"古人怎么谈恋爱"等话题引发讨论。这种策略成功将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共建者。
平衡艺术的深层逻辑
这种平衡本质上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体现:学术研究需要文化普及来完成价值闭环,而文化普及必须以学术研究为根基才能避免流于戏说。戴建业的实践证明,当专业学者主动打破知识壁垒时,既能提升公众人文素养,也能为学术研究开辟新的生长空间。这种双向奔赴的文化传播模式,或许正是破解"曲高和寡"困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