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首条自主修建的铁路干线,成渝铁路改造通过三大维度延续历史文脉。项目团队采取"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策略,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现代化交通升级。
【建筑遗存保护】
保护对象 | 实施方式 | 典型案例 |
---|---|---|
1950年代站房 | 外立面原貌修复 | 重庆菜园坝站 |
铁路水塔 | 结构加固+功能转换 | 内江椑木镇水塔咖啡厅 |
苏式建筑群 | 风貌协调性改造 | 成都铁路局旧办公楼 |
轨道遗存创新利用中,工程团队将退役铁轨改造成景观步道,保留道钉、枕木等构件形成铁路记忆长廊。荣昌段利用老钢轨制作的《千里成渝》浮雕墙,重现筑路民工肩挑背扛的历史场景。
在站区功能更新方面,永川站新建候车厅嵌入了蒸汽机车剖面模型,江津站设置三线建设主题展柜,通过实物展陈与AR技术结合,使旅客扫码即可观看1952年通车仪式的历史影像。
改造工程特别设立"铁路文化基因库",系统收录沿线31处文物点的测绘数据,对沱江大桥桥墩铭文等不可移动文物实施数字化建档。针对特色站点,编制差异化的《文化要素植入导则》,确保每个车站至少保留3项地域文化标识。
项目创新采用"动态保护"机制,在隆昌至铜罐驿区间预留铁路遗址观光专线,运行时速40公里的仿古列车,车厢内布置成渝铁路建设历史主题展览,形成移动的文化体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