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ICAN(国际废除核武器组织)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态度因政治立场、安全利益及核政策差异产生明显分化。
国家立场的两极分化
以下表格归纳了主要国家及阵营的分歧焦点:
具体表现:
- 非核国家:支持ICAN推动《禁止核武器条约》,认为其强化了人道主义原则。
- 拥核国:美法批评条约脱离现实,忽略地缘安全需求;俄中等国未明确反对,但未签署条约。
- 中间阵营: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陷入两难,既认可裁军目标,又担忧削弱核保护伞。
国际组织的矛盾立场
- 联合国大会:超过120国支持条约,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集体缺席。
- 北约:声明称条约与“集体防御原则”冲突,可能导致战略失衡。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高度赞扬ICAN,呼吁以人道视角优先处理核风险。
学术与舆论的分野
- 支持派学者:强调核武器使用后果不可逆,条约是“道德里程碑”。
- 现实主义派:认为ICAN未解决核查机制、大国博弈等核心难题,成果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 公众舆论:欧洲民调显示65%支持禁核,而美国仅38%认为应放弃核威慑。
地区安全观的差异
- 中东与东亚:部分国家担忧禁核会削弱对潜在威胁(如伊朗、朝鲜)的遏制力。
- 非洲与拉美:无核区国家更倾向支持,主张将资源转向民生领域。
通过上述分歧可见,核裁军的核心矛盾仍在于“绝对安全”与“共同安全”的理念鸿沟,以及现实政治与理想主义的博弈。
2025-05-17 14:55:41
赞 168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