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原则主张通过多层级分类体系,将土壤名称按从宏观到微观的等级结构逐级细化,实现系统化、标准化命名。
分级命名以土壤属性为基础,将分类单元分为不同层级(如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等),每个层级对应特定命名规则。例如:
层级 | 命名依据 | 示例 |
---|---|---|
土纲 | 主导成土过程或关键属性 | 干旱土、有机土 |
亚纲 | 土纲下的次要过程差异 | 钙积干旱土 |
土类 | 亚纲内的附加特性或母质 | 石膏钙积干旱土 |
亚类 | 土类的过渡或中间类型 | 典型石膏钙积干旱土 |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为例,某土壤的完整命名可能为**“黏化湿润富铁土”**,其中:
传统方法(如“红壤”“黑钙土”)仅描述单一表观特征,而分级命名通过层级组合,能同时体现成因、属性和演变阶段,减少命名的模糊性与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