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自正式开播后,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才逐步实现彩色电视节目的播出。这涉及技术引进、研发、节目制作等多方面的努力。
20世纪60年代,全球彩色电视技术开始兴起。我国意识到彩色电视的发展趋势,中央电视台积极关注并着手准备相关技术引进。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采用PAL制。这一阶段主要是引进国外成熟的彩色电视技术设备,如彩色摄像机、彩色发射机等,通过对这些设备的调试和使用,积累彩色电视播出的经验。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国内科研人员开始进行自主研发和改进。一方面,对引进的设备进行消化吸收,研发适合国内国情的彩色电视配套技术;另一方面,提升彩色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例如,研究改善彩色信号的调制、解调技术,以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损耗,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
实现彩色电视播出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节目制作的转型。电视台培养专业的彩色节目制作人才,学习彩色画面的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技巧。同时,逐步增加彩色节目的制作比例,从最初的少量试验性彩色节目,如文艺晚会、体育赛事等,逐渐扩大到各类新闻、纪录片、电视剧等节目类型。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节目制作的完善,彩色电视开始向全国推广。国家加大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彩色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同时,降低彩色电视机的生产成本,使更多家庭能够购买得起彩色电视机。通过这些措施,彩色电视节目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播出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