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宣言》以民族大义为核心,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摒弃分歧共御外侮,从思想层面凝聚全民抗战共识,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
主张方向 | 具体内容 |
---|---|
民族矛盾优先 | 强调中日民族矛盾超越国内阶级矛盾,呼吁停止内战 |
统一战线构建 | 提出联合各党派、军队、团体组建“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 |
全民动员 | 号召工农商学兵各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
打破政治隔阂
宣言首次明确将“抗日”作为所有政治力量合作的最高目标,提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消解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合法性,促使社会各界反思内战危害。
重塑民族认同
通过揭露日本侵华野心与民族危机,宣言将“救亡图存”上升为全民共识,激发民众爱国情感。例如,宣言提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成为激励民众的口号。
提供实践框架
宣言提出建立“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的具体方案,为不同阶层参与抗日提供可操作的联合路径。例如,明确要求“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粮出粮”,强化了行动共识。
《八一宣言》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号召,解决了“为何团结”“如何团结”的核心问题,使抗日从分散的地方性抵抗上升为有组织的全国性运动,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前最重要的思想动员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