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鼠标尾部连线与真实鼠类尾巴形态、功能高度相似,其命名源于直观联想与操作特性。
老鼠尾巴 | 鼠标连线 |
---|---|
细长圆柱形外观 | 早期线材呈细长圆柱状 |
连接身体末端 | 从设备尾部延伸 |
拖拽移动时自然弯曲 | 操作时线缆随鼠标摆动 |
形态仿生
首款鼠标(1968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发明)外壳为木质长方体,后方单根橡胶包裹导线与啮齿类动物尾部比例、质感接近,形成视觉关联。
动态行为映射
使用过程中,用户需通过拖拽连线控制光标移动,如同牵拉动物尾巴引导方向,强化了“尾巴”的功能隐喻。
命名传播效应
研发团队内部因其拖线操作特性戏称“老鼠”(英文“Mouse”),该名称随设备普及成为全球通用术语,反向巩固了尾部连线的象征意义。
阶段 | 连线设计 | 用户感知 |
---|---|---|
1960-1980年代 | 固定不可拆卸橡胶线 | 明确“尾巴”功能属性 |
1990年代后 | 可拆卸接口、螺旋线、无线化 | 弱化动物特征,转向工具化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