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政府历史上多次实施国有化政策,涉及外国资产的征收行为长期引发国际法律争议,核心问题围绕征收合法性、赔偿义务及条约冲突展开。
国际习惯法要求征收需符合公共目的、非歧视性和充分补偿三原则,但古巴的具体实践存在以下争议:
争议焦点 | 古巴立场 | 国际法依据 |
---|---|---|
公共目的范围 | 主张国家发展权优先 | 《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宣言》 |
补偿标准 | 以国内法核定补偿金额 | 习惯法中的"及时、充分、有效"原则 |
程序正当性 | 通过国内立法直接实施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程序要求 |
例如,1959-1960年古巴对美国企业的征收未事先协商,被质疑违反程序正当性。
古巴曾与28国签署投资保护协定,但部分条款执行引发冲突:
国际法院在巴塞罗那电车公司案中确立的赔偿原则与古巴实践的差异:
美国《赫尔姆斯-伯顿法》第三条激活后:
古巴革命前政府(巴蒂斯塔政权)签署的协议是否具有延续效力:
上述争议反映出国际投资法体系中国家规制权与投资者权益的深层矛盾,古巴案例为研究征收合法性边界提供了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