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于1970年正式建交,这一决策受冷战格局、非洲独立浪潮及双方战略需求共同推动,体现了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互补性。
一、历史背景
- 国际环境因素
- 冷战格局影响: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背景下,中国通过支持非洲国家反殖民运动扩大外交空间,埃塞俄比亚作为非洲重要国家成为关键合作对象。
- 非洲独立浪潮:二战后非洲多国摆脱殖民统治,中国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兴国家建立联系,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唯一未被殖民的国家,地位特殊。
- 双边互动基础
- 埃塞俄比亚的政治立场:海尔·塞拉西皇帝执政时期推行中立外交政策,与中国在反霸权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上存在共识。
-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中国通过援建坦赞铁路等项目树立形象,埃塞俄比亚因基础设施需求与中国合作意愿增强。
二、外交动机分析
三、关键事件与成果
- 1971年埃塞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体现双方政治互信。
- 2000年后合作深化:中埃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亚吉铁路、工业园等项目,埃塞成为中国在非洲最大投资目的地之一。
- 多边协作:双方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国际议题上立场相近,进一步巩固伙伴关系。
四、长期影响
中埃建交不仅促进了两国贸易增长(2022年双边贸易额达26.7亿美元),还为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模式”参考,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
2025-05-01 10:02:10
赞 131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