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埃德加·斯诺在中共地下组织协助下,通过张学良控制区域,化名“施乐”秘密北上,最终抵达陕北根据地。
阶段 | 具体行动 |
---|---|
前期联络 | 通过宋庆龄、刘鼎等渠道与陕北取得联系,确定行程安排。 |
路线规划 | 绕道西安,利用东北军与红军停战间隙,避开国民党中央军防区。 |
身份伪装 | 以“地质考察”为名,携带摄影器材掩盖真实目的,化名减少关注。 |
交通接应 | 由地下党员董健吾护送,转乘东北军卡车至延安,后由红军骑兵队接应进入苏区。 |
利用政治矛盾
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斯诺借助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选择东北军控制的西安作为中转站,降低被拦截风险。
信息保密措施
行程仅限少数高层知情,斯诺沿途避免公开采访,通讯采用密写技术传递信息。
时间窗口选择
1936年夏季,国民党军对陕北的“围剿”暂缓,红军东征结束,封锁线出现短暂空隙。
国民党军于1935年后建立碉堡、关卡和巡逻队封锁陕甘宁边区,斯诺的成功突破为外界了解中共抗战主张打开窗口,成为20世纪新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