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抗日红军大学在抗战期间如何适应形势变化,深入敌后办学?

2025-04-21 15:42:08
抗日红军大学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深入敌后
写回答

最佳答案

抗日红军大学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深入敌后办学是其适应抗战需求的重要举措,以下详述其适应形势变化办学的方式:

校名与定位调整

  • 1937年1月,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名的改变反映了其定位从为红军培养干部转变为为全民族抗战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这种定位调整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形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奔赴抗大学习,壮大了抗日力量。
  • 抗大明确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将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培养学员坚定的抗日意志和扎实的战斗技能。

教学内容变革

类别内容
政治教育加大政治理论课程比重,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课程,让学员深刻理解抗战的性质、意义和前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军事教学根据敌后抗战的特点和需求,调整军事课程设置。增加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地道战、地雷战等实用课程,使学员能够在敌后复杂的环境中灵活运用战术打击敌人。同时,结合实战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员的实际作战能力。

办学地点转移与分散办学

  •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和封锁,抗大总校及各分校多次转移办学地点,深入敌后。例如,抗大总校从延安迁至晋东南、晋察冀等地,各分校也在华北、华中、华南等敌后根据地纷纷建立。
  • 为了应对敌人的“扫荡”和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抗大采取分散办学的方式。将学员编成若干小组,分散到各个村庄进行学习和训练。在敌人“扫荡”时,学员们化整为零,与群众一起开展游击战争;“扫荡”过后,又迅速集中进行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 从红军中选拔具有丰富战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干部担任教员,他们不仅能够传授军事技能,还能分享实战经验。同时,邀请社会知名学者、进步人士到抗大讲学,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和视野。
  • 组织教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教员深入敌后进行实地调研,将实际战斗中的经验和问题融入教学中,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2025-04-21 15:42:08
赞 60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