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美国与苏联基于现实利益调整外交政策,推动双边关系正常化。
国家 | 经济危机冲击 | 应对需求 |
---|---|---|
美国 | 工业产能过剩,失业率飙升 | 开拓新市场,缓解国内压力 |
苏联 | 工业化急需资金和技术 | 吸引外资,引进先进设备 |
大萧条使美国企业面临滞销困境,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亟需外部支持。双方通过资源互补建立合作基础:美国向苏联出口机械、拖拉机等工业设备,苏联则以原材料和粮食支付,缓解美国产能过剩。
美国外交政策转向务实
罗斯福政府上台后,摒弃意识形态对立,将经济复苏置于优先地位。承认苏联可打开东欧市场,并为美国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
苏联寻求国际承认
斯大林政权为突破外交孤立,主动向美国示好。1933年,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与美国国务卿赫尔达成协议,承诺解决历史债务纠纷和宣传问题。
通过经济利益与战略需求的交织,经济危机迫使美苏搁置意识形态分歧,为冷战前的短暂合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