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选择广岛和长崎而非东京,主要基于军事价值、评估需求及保留政治中枢的考量。
1945年,美军成立“目标委员会”,筛选原子弹投放城市需满足以下条件:
东京因以下原因被排除:
因素 | 东京 | 广岛/长崎 |
---|---|---|
战略价值 | 政治中心,非军事核心 | 广岛为陆军总部,长崎有军工设施 |
破坏程度 | 已遭燃烧弹严重损毁 | 此前未受大规模空袭 |
战后管理 | 需保留政府结构便于投降 | 摧毁不影响占领计划 |
军事与工业优先级
广岛是日本陆军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负责本土防御;长崎拥有三菱造船厂等军工设施。东京虽为首都,但军事设施分散,且主要工业已被摧毁。
实验数据需求
美军需通过完整城市评估原子弹威力。东京因1945年3月“东京大空袭”(导致约10万人死亡)已无法提供有效对比数据。
政治与战后考量
保留东京可避免日本陷入无政府状态,便于盟军接管。若摧毁东京,可能激化抵抗情绪,延长战争。
偶然性因素
原定目标包括京都(文化中心),但因陆军部长史汀生反对而移除;长崎因天气原因成为备选,最终取代小仓。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目标选择是军事逻辑、实验需求与政治权衡的综合结果,而非单一因素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