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慕尼黑啤酒馆暴动是纳粹党早期重要事件,涉及多股政治力量与关键人物。以下从策划者、参与者及鲁登道夫角色三部分展开分析。
人物 | 身份/职务 | 具体行动 |
---|---|---|
阿道夫·希特勒 | 纳粹党领袖 | 制定政变计划,现场演讲煽动民众 |
赫尔曼·戈林 | 冲锋队指挥官 | 带领武装人员控制啤酒馆并扣押巴伐利亚官员 |
恩斯特·罗姆 | 准军事组织“帝国战旗”首领 | 协调慕尼黑驻军与纳粹党合作 |
鲁道夫·赫斯 | 希特勒副手 | 联络媒体与印刷厂,传播政变宣言 |
其他参与者:
军事象征意义:
作为一战著名将领,鲁登道夫的加入为政变赋予“合法性”,吸引保守派与民族主义者支持。
行动协调者:
失败责任:
暴动失败后,鲁登道夫在法庭上推卸责任,声称自己“受骗参与”,导致希特勒独自承担主要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