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通过政策指令、组织干预及资源控制,主导陈独秀在国共合作宣言中的决策方向,强化外部影响力。
共产国际以“世界革命”为目标,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合作。1922年《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明确指示中共加入国民党,陈独秀初期反对,但在国际压力下被迫调整立场。
共产国际通过派驻代表(如马林)监督中共决策。下表呈现关键人物与行动:
代表 | 干预方式 | 陈独秀的应对 |
---|---|---|
马林 | 要求执行“党内合作”方针 | 妥协签署《联合宣言》 |
鲍罗廷 | 推动国民党改组 | 配合但保留意见 |
中共早期活动经费、武器及政治支持依赖共产国际。1923年共产国际年拨款超20万卢布,经济捆绑迫使陈独秀服从战略安排。
共产国际将中国革命定性为“反帝反封建”,要求联合资产阶级。陈独秀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呼应此理论,为合作提供思想基础。
陈独秀对共产国际的“妥协路线”存在异议,曾公开批评国民党右派,但受制于组织纪律,最终在《汪陈联合宣言》中淡化矛盾,导致后续政治被动。这一过程凸显外部力量对中共早期决策的塑造作用。